传统外贸人是否应当尽快转型跨境电商?老鸟这样说
今年四月初,多年没见面的一帮老同事在深圳小聚了下,除了John考了公务员外,其他兄弟都继续做着和外贸相关的事情,要么做外贸公司,要么开了工厂直接外销,虽然都不容易,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和积累,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小事业。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开始海侃,要么怀旧,要么聊生意圈内的事。
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尽快要进入跨境电商的业务,都是做B2B模式的,突然这么有兴趣要介入B2C,我感觉有些不理解,但见他们聊得兴高采烈,神采飞扬,也不便质疑。
Jimmy是做低端功能手机的,主要供给较为落后的国家,印巴南美之类的市场,销量颇大,营业额一年达到几个亿人民币。他说现在开始做电商虽然有点晚,毕竟已经火爆了好几年,但是拉长时间线,现在进入依然可行,值得花钱花时间去做,越早越好;
Leven在虎门开了服装厂,他有自己的工人和机器,价格有优势,可以小批量做些不同款式,就算在平台上卖不完,也可以出给他之前的老客户;
Jason是做电子配件的,主要销售到印度、埃及、俄罗斯等国家,单量也都挺大的,他说有朋友做电动滑板车的电商,在欧洲有仓库,两年时间,钱赚得海了去了,他打算开个亚马逊账户,给他代销试试……
他们也都问我要不要试试,口气颇有种“你不做你就过时、要被淘汰了”的感觉。
我笑着摇了摇头,说你们先做起来再看。
其实这不就是变相地把生意从批发向零售转换吗?没什么新鲜的。
虽然说起来都是国际贸易,但操作起来犹如隔行,运营模式有很大的差别,好不容易在自己熟悉的生意模式下生存下来,为什么要轻易介入另外一个模式?难道做电商真的能锦上添花?
几年前我就对跨境电商有所了解,也曾想试试,但考虑到自己的产品货值低体积大,做别的产品也没有好的供应商,人手也不够,权衡后就放弃了。
合作的供应商老板雄心勃勃地要发展跨境电商,派了几个业务员去参加相关培训,培训费花了十多万,回来就工厂的产品开始上马,但半年后就不了了之了。
江湖上确实有很多大佬公司的传说,某某公司做跨境电商一年做了几个亿的销售额,赚入了多少利润,但其实谁做谁知道,做得比较早的,确实赚到了钱,凤毛麟角而已。
但以那个资金量和庞大的团队,如果去做B2B,何止几个亿?
后面随着竞争越来越大,制度越来越完善,这些喝到头啖汤的电商人不做了,退出了,因为有运营和操盘经验,反手就做培训,编写一些财富神话,收割韭菜而后快,一次培训课程能轻松收入大几万,何须还去苦哈哈地卖产品?
>>>做传统B2B生意,一个客户一旦合作下来,只要善于维护,可以一直合作下去,不怎么垫用资金,订单来了再安排生产,一般都是先款后货,走公司账户,收款安全有保障,如果供应商和产品都稳定,一个业务员就可以管理一大片区域的市场。
——而做电商,得建立新的团队,运营、售后、物流,就算有现成的产品,得备现货,先发到国外,然后一个个地销售,看似销售价格比做批量的高不少,甚至几倍,但是刨去各种成本,未必有多少利润,尤其收款被第三方平台把控,一旦有客户投诉或者认为运营中有弄虚作假,就会提不了款,申诉漫长,可能血本无归。
>>>B2B模式下,产品是经过国外的进口公司然后进入千家万户的,这些公司在当地有团队,有多年的经营渠道和品牌,他们做好销售和售后,我们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,做好供应链,那就能一直合作一直赢,这是一种良好的经营生态。
——而跨境电商是直接从中国的商家直达消费者,不需要国外的进口公司了,差不多就是剥夺了这些国外商家的饭碗,扰乱了原有的和谐经营生态,那么他们一定会通过某些渠道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愤怒,后果也许很严重。
一晃距离上次聚会半年多过去了,很想知道兄弟们做的跨境电商怎么样了,我特意打电话挨个问了下,大概结果是这样的:
Jimmy的产品主要面向落后的国家,基建不行,物流跟不上,几乎不可能直达消费端;
Leven的服装虽然在平台上也走了些量,但对于一个工厂的产能以及和之前的客户采购量比较,可谓是可有可无;
Jason的电动滑板车刚开始也走了几百台,利润也不错,但很快欧洲一些国家就开始设置了门槛,要认证,而这种认证几乎是只有本地公司才能申请到的,这应该就是当地的商家给政府施压后设置的贸易壁垒。更头痛的是,在波兰的海外仓库,经常被当地的不法分子光顾,团伙作案,分工协作,直接开货车到仓库,控制了仓管员,装满车就扬长而去,仓管员不可能为了中国老板的货物去拼命(当然有没有合伙作案也难说),现在这老板如热锅上的蚂蚁,通知各代理尽快大甩卖,能回多少算多少。
对于传统外贸人来说,不管跨境电商当前多么火爆和时髦,多么有诱惑力,我们都应该更加谨慎,对自己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生意模式有信心,有定力,坚守我们外贸人的初心,做好做精现有的模式,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天地已然足够广阔,足够我们去大展拳脚。
转载焦点视界
[澳大利亚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